返回列表
類別 退休金
問題 勞退新制大躍進 將締三贏
內容 王淑美/專題報導
 勞工退休金條例三讀通過後,我國的勞工退休金將改為個人可攜式帳戶制,這原本是退休制度的大躍進,但資方擔心提撥率下限從二%增加至六%使成本遽增,揚言減薪或出走,部分勞工團體也抱怨新制比不上舊制優渥,更有學者以政府將取得鉅額資金投入資本市場操弄,認為是勞、資與國家三方皆輸。

 歷經十多年努力,化解各方歧見才立法成功的勞退新制,是否真的如此失敗,值得深入探討。

 退休金勞方出 資方何必反彈

 首先,不管哪一種退休金制度,其實都是勞方出的錢。知名經濟學家保羅.克魯曼(Paul Krugman)在《糢糊的數學》一書中即說明這個觀念。因為老闆在聘用員工時,除了名目上的薪水外,看不到的勞、健保費用,退休準備金與福利措施,都計入人事成本,只有當員工生產績效超過雇用成本時,才有可能被錄取。

 因此,舊制下的退休金雖然個人不須提撥,一樣來自勞方口袋,只是先將部分薪水放在資方的帳戶,留待退休後領取而已。由於勞基法自請退休規定太過嚴苛,只有在同一單位服務滿廿五年、或服務十五年且年滿五十五歲,才能領取退休金,不肖企業趁勞工退休年齡將屆前藉故解聘或惡意倒閉,其實是私吞了原本勞工口袋裡的錢!

 新制實施後,提撥率雖然提高,但實質上出自勞方口袋,掌握成本調控權的資方其實不應抱怨。對勞方而言,雖然只是從朝四暮三改成朝三暮四,現在拿得少、退休後拿得多,但可降低老年貧窮的風險;更重要的是,個人帳戶制讓老闆提撥退休金透明化,讓日後資方私吞勞方血汗錢的機會降為零,而且換工作年資仍可累積,再也不用為了熬退休金而放棄更好的發展機會。

 新制保證領得到 資方成本小

 其次,新制貼近「確定提撥」制精神,勞方領到機會大,資方作業成本小,雙方都有利。台大財金系助理教授蔡啟良指出,舊制規定服務一年可換兩個基數,退休時可領取退休前一個月平均薪資乘上基數值,偏向「確定給付」制,亦即先確定了員工退休金佔退休前收入的比例,再以反推方式,精算出每月雇主須提撥多少比率的準備金。

 「確定給付」制下,企業內所有勞工的退休金都集中在一個帳戶,因投資報酬率與物價水準隨時變化,雇主每年都需聘請精算師重新評估提撥率是否適切,時時調整。未來準備金不足風險,完全由雇主傷腦筋,員工不必負擔。

 然而,蔡啟良表示,「確定給付」制下的勞工退休金,如果雇主每月未按時、足額提撥,也未精算檢驗,最後可能發生準備金不足,或企業倒閉,使退休金淪為泡影。新制卻讓勞工領到退休金,對雇主而言,也比舊制更節省行政成本,所以越來越多的美國與加拿大企業選擇「確定提撥」制退休金。

 基金投入股市 穩定資本市場

 第三,勞退新制將累積每年近兩千億元的龐大基金,發展資本市場。雖然部分學者質疑這筆基金的公正性,但從智利實施這項制度廿多年的經驗來看,退休基金不僅振興資本市場,也投資於許多公共建設,全體國民都可受益。

 蔡啟良也指出,現在台灣資本市場的資金太少,股市起伏完全隨著外資進出而波動,退休基金委託有效管理後,將成為市場的穩定力量。事實上台灣的外資來源,主要也是來自美國的四○一(K)的退休基金。

 帳戶帶著走 勞動市場更彈性

 最後,勞退新制改成個人可攜式帳戶後,促進勞動市場的流動性,幫助國家經濟結構的彈性化,這也是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張明宗最肯定新制的一點。

 現行勞基法規定下,如果大學畢業開始工作,在同一家公司服務滿十五年,年紀不到四十,卻因為捨不得年資,不敢輕易跳槽。雇主也了解這種矛盾,以至於有恃無恐。新制實施後,換工作年資帶著走,隨時可迎向更好的發展機會;經營者要留住好人才,必得更兢兢業業,讓整體經濟環境更有效率。

 總而言之,勞退新制固然還有進步空間,有待日後檢討改正,但整體架構跟現行制度相比,對勞工、資方或國家而言可說是三贏,值得勞資雙方以喜悅心情來迎接新制度的施行。
 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