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 |
陳一姍/台北報導 六十四年次的銀行理財專員湯姆,進入銀行工作已經四年多,底薪約三萬多元,但最近兩年,他發現新進同事的底薪,打了八折,只有二萬四千元,其他約聘人員只有一萬八千。
銀行主管要求理財專員每個月最低業績目標二十五萬元,否則就只有底薪。已經有固定顧客群的湯姆,四分之一的收入,來自業績獎金。對比起來,這兩年新進理財專的薪水,三分之ㄧ得靠業績。「我們這種還算好的,像拉房貸、車貸的約聘人員底薪根本只有一萬五,八成得靠業績獎金,」他說。 在全員行銷的年代,銀行員的工作從金飯碗、銀飯碗、鐵飯碗,轉眼已變成玻璃飯碗。不僅在金融業,這種與績效表現掛鉤的薪資結構,正取代固定底薪,主導廣大勞工薪水袋的厚薄。
「這是一種薪資紅利化現象,」資誠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林瓊瀛分析。
台灣勞工的薪資結構正在快速紅利化。根據主計處的統計,今年一到七月紅利、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,占平均薪資百分比高達二一.八六%,第一次超過兩成。這個數字在八十年代平均是一八%,七十年代平均更只有一O.三五%。 前一陣子,引起眾人恐慌的實質薪資負成長現象,也反映這樣的趨勢。根據主計處的統計,由於物價上揚,今年一到七月,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為三萬五千零十元,較去年同期衰退O.O八%,是二十四年來第一次負成長。但從實質平均薪資來看,年增率仍有一.二二%。「過去幾年的不景氣,使得台灣薪資結構在調整。越來越多公司採取低固定月薪,把紅利、績效獎金提高的作法,」台大國家發展所副教授辛炳隆詮釋。
薪資紅利化加速,與景氣才剛剛復甦和明年七月即將實施的勞退新制有關。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副教授藍科正分析,在經濟循環裡,勞動往往是落後指標。通常,不景氣時,存貨會先下降、生產減少、之後才會想到減薪、裁員。反之,景氣復甦時,加薪、增加僱用也會最後發生。
而台灣這一波景氣復甦,又遇上明年七月即將執行勞動新制的影響。根據人力銀行年中的調查,對於企業提撥二到六%勞退基金,八成企業尚在觀望,只有兩成企業已經做好準備。在這些準備好的企業裡,有三成四將採取減薪或凍結調薪,有三成企業將檢討人事編制,更有一成二選擇整廠出走。 在企管顧問界,重新設計人事系統已經成為主要業務。林瓊瀛比較,相較於過去兩年,企業的需求是裁員、人力合理化。
今年下半以來,要求企管顧問公司協助的個案,都在調整薪水結構。而共同趨勢是,基本薪凍結,調薪將與績效掛鉤,採取紅利形式。 這股潮流,連勞工意識最強的公營企業都難以抵擋。以公股色彩濃厚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為例,今年初,三個月年終獎金就悄悄地更改了規定。原本發兩個月固定薪,只有一個月看績效表現的年終獎金。新規定卻調整為兩個月依績效,只剩一個月固定。 儘管經常性薪資負成長,台灣實質平均薪資其實是提升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