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類別 退休金
問題 因應勞退新制 台商採利潤中心 台幹納入大陸公司
內容 企業分工更明確 避免10月大陸強迫台幹納入社保體系後須雙重提撥

記者林安妮/專題報導


台灣勞退新制剛起跑,不少大陸台商名正言順實施「利潤中心」制,要求台幹改入大陸子公司麾下。不過大陸社保體系10月起納入台幹,台商此舉仍是「跑得了和尚,跑不了廟」,該有的提撥一樣也省不了。唯一受影響的,仍是台幹在兩種制度夾擊下,能否持續維持「好薪情」。

一位台灣醫療用品上市公司派駐上海的財務主管表示,勞退新制有助企業落實利潤中心制,「誰的開支、誰需要用錢,就該算在誰的帳上,」過去母、子公司帳務不清,不僅難以釐清利潤和績效,也常惹來會計師認為母公司有浮報大陸出差費的質疑。

他說,台灣母公司在實施勞退新制前,曾進行員工工作普查,凡是長期在大陸工作、主要貢獻也在大陸的台幹,隨即轉入大陸公司麾下、由大陸子公司就地聘僱。此舉不僅有助分工明確,也可讓公司節省了一大筆提撥金。這也使得許多台幹因為全都成了大陸公司的員工,根本沒有是否適用台灣勞退新制的問題。

他也說,母公司為了彌補台幹勞退金損失,還針對中、高階主管加保國際商業保險,「在大陸聘僱台幹,就像聘僱外國人,該有的補貼一樣也少不了。」

不過大陸社保體系10月將納入台幹,也讓這名台籍財務長必須重新審視這些既有的補貼。他說,如果台幹必須比照陸幹提撥「五金」,那麼公司就等於付出兩份開支做同樣的事情,「屆時不僅可能縮減現有的補貼;公司還將從長計議,究竟需要多少個台幹才足夠?」

珠海台商協會會長陳正雄也說,目前台商圈多半聽聞了這項消息,但還沒看到任何具體的執行方案,「大家還在觀望,但是否該給台幹那麼多他用不上的保障,也有爭議。」他表示,一般台幹的薪資已是大陸員工的好幾倍,除了該有的保險,公司每個月還幫台幹繳交個人所得稅、補貼台灣勞、健保費用等,如果未來強迫繳納台幹「五金」,恐怕會壓縮台商聘僱意願。

廣州台商協會會長吳振昌側算,若依照大陸的法令規定,社保金的最高投保上限,不得超過本地「月職工平均工資」的300%。以廣州行情,一個月領人民幣2,600元的員工,最高可保到人民幣7,800元,如以「五金」中公司負擔11%、個人支付8%的比重來看,「算一算,企業要為一位台幹,每年再多付出台幣1萬元的保險,相對偏高。」

大陸社保體系對台幹廣開大門,引發台商企業主增添人事開支的疑慮。對不少台幹而言,形式上感覺溫暖,卻不知是否真能發揮效益。

一位在上海大型台資企業集團工作的台籍財務長直言,對於不少「無根台商」的企業員工而言,多了一個社會保障,等於孤兒有了家,自然感覺很溫馨。不過大陸的醫療品質不佳,很多台幹生病了,寧可忍著回台看醫生,或是自費看「外賓醫院」,「名目上雖有大陸醫療險,但實際效益卻不大。」

大陸社保體系若能允許台商自願納保,效果才能真正發揮。以「五金」中的養老保險為例,養老金大部分轉入大陸的國家帳戶,只有極少比率才會提撥到個人帳戶;另外大陸也規定,年滿55歲或是工作滿15年,才能領取。這些規定不一定符合台幹的現實需要,不足的地方還是得自行規劃。

【2005-07-18/經濟日報/A9版/兩岸經貿】
  返回列表